古代考生的待遇有多好?朝廷有哪些举措?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,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了解吧!
汉武帝很重视人才。早在即位之初,他就在心里勾画了事业蓝图,除了沿用休养生息政策外,汉武帝还实行了察举制度,用选拔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,面向天下招聘人才,将地方上那些真正有才干、有贤德的人引进国家管理层,公平竞争,使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。
为鼓励地方官荐举人才或人才自荐,汉武帝还特地颁布了一项温暖人心的举措:只要察举的士人入京师接受考核,一律由公家车马来回接送,以示礼遇。这不算稀奇,最奇的是崇尚“家天下”的封建帝王居然能够将那些初出茅庐的学生也纳入到人才库中,给予其优厚待遇。《后汉书》记载,学子在等待皇帝召见的时候,食宿皆由国家公车署提供。
风水轮流转,皇帝轮流做。尽管朝代更替频繁,重视人才的优良作风却一直完整地保留下来。尤其是参加科举的考生,国家给他们提供了很多便利。
清军入主中原时,为了笼络知识分子,顺治就针对应考者出台了一个相当好的政策,即“举人公车,由布政使给予盘费”。这个制度很人性化。因为古时科举有一项硬性规定:每一级考试都要统一时间,统一内容,集中考试。
当时交通落后,居住偏远的学子在赶往考场的途中,走上十天半个月是常有的事,往往历尽千辛万苦才能赶到考场。辛苦劳累自不必说,一路的食宿也是一笔巨大的花销。那些有才华的穷人家孩子,有时为了参加考试,只能东借西凑,卖房卖地,才能到京城试试运气。虽然那时没有像如今推出的各种高考营养餐、出租免费送、全民皆安静的系列举措,但对高考者的关怀,已经是相当超前了。
除了提供车以外,对于采用其他交通工具者,还有路费补助。朝廷根据每名学子居住地不同、进京路途远近不一样的特点,有针对性地发放路费。
相关部门把工作做得很细,采取路远多发、路近少发的原则,保证每个参加考试的考生都能顺利来到考场。比如海南这个地方,在古代那是真正的天涯海角之地,距离京城山高水远。这个地方的考生,路费就发得多些,标准是每人30两白银;而山东考生,每人只能领到一两银子。
偏远地带,政府另有规定,除了可以领到路费外,政府还给每人发一个“火牌”,凭“火牌”可以领到一驾马车,车上插着一面“礼部会试”的黄色布旗。如果路上有这样的车出现,那一定是前去考试的学生在赶路,公车因此成为应试举人的代称。
清末康有为、梁启超等人因反对《马关条约》,联合内地18省与台、辽等地1200多名举人,上书光绪皇帝,这个事件不叫学子上书,而称“公车上书”。 可见作为学子高考的特殊配备—公车,影响力是何等深入人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