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pr老域名出售-玉米号母婴下背痛是什么原因 如何正确治疗
下背痛是什么原因 如何正确治疗
2023-03-22

在例行的神经外科门诊中,因为下背痛来求诊的患者不在少数,可知有相当多的病人为下背痛所困扰。在一般人当中,下背痛每年的发生率大约百分之五,终其一生,大约有六至九成的人会发生下背痛。虽然下背痛如此常见,但有大约八成的患者没有办法获得确定诊断。在所有下背痛患者当中,即使没有接受任何治疗,有大约九成的病人会於一个月内症状获得改善(包括坐骨神经痛患者)。以下仅就下背痛的类型,发生原因,以及治疗方式作一概括介绍,以供各位病友参考。

下背痛类型

以疼痛性质来说,下背痛可以简单区分为「神经性下背痛」以及「物理性下背痛」两种类型。神经性下背痛以神经根病变为主。所谓神经根病变,是指因各种不同原因造成神经根功能异常;除了下背痛之外,可能合并有坐骨神经痛,麻木,感觉异常,肢体无力,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情形,一般来说,是属於较为严重的下背痛类型。另外一种类型为物理性下背痛,又名「肌肉骨骼型下背痛」,亦可称之为「非特定性下背痛」,是最常见的下背痛类型。多数因肌肉、肌腱或韧带拉伤或扭伤所引起,或由於小面关节(facet joint)退化或发炎等原因而引起下背痛。

若以发生期间来说,下背痛可以分为急性、亚急性及慢性下背痛三种类型。疼痛若未超过六周,称之为急性下背痛。超过六周,则称之为亚急性下背痛。在所有下背痛患者当中,有大约百分之五的病人疼痛超过三个月,称之为慢性下背痛。而这些慢性下背痛患者当中,大约只有一半的病人最终能够获得确定诊断。

对於急性下背痛的发生原因,初步评估重点在於排除潜在的严重疾患,例如:主动脉剥离、肿瘤、感染、骨折,以及马尾症候群等。

急性下背痛之可能原因非特定性下背痛:

占绝大多数,成因如前所述。

神经性下背痛:

成因亦如前所述,以神经根病变为主。在下背痛病人当中,只有大约百分之一的患者会合并有神经根症状,而大约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的病人诊断为椎间盘突出症。通常此类病人会维持一固定姿势,或需要不断调整姿势,才能缓解疼痛不适。

主动脉剥离:

一种需紧急处理之急症,通常会有激烈的撕裂型疼痛。

休息仍无法缓解之下背痛:

>脊椎肿瘤:可以为原发性或续发性,通常疼痛超过一个月,年纪超过五十岁病人若同时合并有体重减轻情形需特别注意。此类患者常主诉有夜间下背痛。

>感染:常发生於糖尿病、药物滥用、脊椎手术后、免疫功能不全、肾盂肾炎,以及泌尿道手术后患者;可能原因包含椎间盘发炎、硬脊膜外脓疡,以及脊椎骨髓炎等。

>荐髂关节炎:又可分为双侧对称性荐髂关节炎,包括僵直性脊椎炎(以晨间疼痛僵硬为特徵,运动后可改善,患者年龄通常小於四十岁);雷德氏症候群(Reiter syndrome,患者可能同时合并有尿道炎、眼结膜炎、皮肤疾患,以及黏膜溃疡);克隆氏症(Crohn’s disease)。双侧不对称性荐髂关节炎,例如:乾癣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。以及单侧荐髂关节炎,例如:痛风、骨关节炎、感染性关节炎。

合并神经功能缺损之下背痛:

患者会有马尾症候群症状(会阴感觉异常、尿失禁、尿滞留、下肢无力)发生,可能原因包括:硬脊膜外脓疡、硬脊膜外血肿、脊椎肿瘤,以及严重椎间盘突出症。

骨折:

>腰椎压迫性骨折:常因骨质疏松引起。

>荐椎骨折:常见於长期服用类固醇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。

尾椎疾患:

各种原因造成之尾椎病变皆可能有下背痛情形。

椎间盘纤维环撕裂伤:

会随年纪增加发生率,但有大约五至七成病人没有下背痛等症状。

蛛网膜下腔出血:

常合并其他出血症状。

肌痛症(myalgia):

可发生於部分降血脂药物副作用,有时合并肢体无力及其他肌纤维溶解症状。

药物引起下背痛:

例如部分降血脂药物(statins),部分勃起功能障碍药物(phosphodiesterase type 5 inhibitors)。

疼痛超六周亚急性下背痛

除上述原因之外,需特别注意是否有下列情形:

* 脊椎骨髓炎或肿瘤。

* 腰椎滑脱症。

* 腰椎骨刺。

* 腰椎管狭窄症。

* 薛门氏节点(Schmorl’s node):椎间盘突出至脊椎体内,约两成患者没有症状。

疼痛超过三个月之慢性下背痛则需再考虑以下原因:

* 腰椎退化性病变。

* 腰椎关节病变:例如僵直性脊椎炎,伯哲德氏症(Paget’s disease)。

* 致密性髂骨炎:髂骨密度增加,通常没有症状,但偶尔会有下背痛情形发生,怀孕女性较为常见。

* 精神疾患:此类病人可能希望有经济或情感上之附带收获(secondary gain)。

最后谈到下背痛之治疗方式,首要考虑非手术治疗,但要先排除前述需手术治疗之潜在严重疾患。

一般常用之非手术治疗活动限制

>卧床休息:通常有神经性下背痛患者较为需要,以不超过三天为原则,可减缓神经根压迫症状,物理性下背痛患者多数不需卧床休息,仅需适度活动调整即可。

>活动调整:调整生活习惯,减低活动量,但以不影响基本日常生活需求为原则。避免弯腰负重或需重复扭腰等工作,减少身体跳动或震动等情况,避免不协调姿势,避免长时间维持一固定姿势(例如长时间站姿或坐姿)。

运动

>初期考虑低负担有氧运动:例如走路、骑脚踏车、游泳。

>两星期后可以考虑背部伸展运动以及腹肌运动。

止痛药:

例如普拿疼或其他非类固醇类止痛剂。神经性下背痛患者可考虑使用强效止痛药(含吗啡类止痛剂),但不建议使用超过三星期。

肌肉松弛剂:

约三成患者会有昏睡情形,需避免操作机具或开车,不建议使用超过三星期。

物理治疗:

需至复健科门诊进一步评估。

手术治疗

非手术治疗一段时间之后,如果疼痛情况仍然无法改善,可能需考虑手术治疗,此时需与神经外科医师作进一步讨论,评估各种手术之适应症、施行方式、手术效益,以及手术风险,以选择最适当之治疗方式,早日解除恼人之下背痛。